<pre id="guqxy"><pre id="guqxy"><pre id="guqxy"></pre></pre></pre><noframes id="guqxy"><ruby id="guqxy"></ruby>
<button id="guqxy"></button>
<wbr id="guqxy"><wbr id="guqxy"><wbr id="guqxy"></wbr></wbr></wbr>
<button id="guqxy"><sup id="guqxy"><sup id="guqxy"></sup></sup></button>
<pre id="guqxy"></pre>
<pre id="guqxy"><wbr id="guqxy"></wbr></pre>
<noframes id="guqxy"><dd id="guqxy"></dd>
<ruby id="guqxy"></ruby><button id="guqxy"><button id="guqxy"></button></button>
<wbr id="guqxy"></wbr>
新聞熱線:023-61520695 舉報電話:023-61520697

實現“噸半糧” 科技有良方 ——探尋大面積推技術提單產的德州實踐

2023-03-31 14:20:18  來源:農民日報

三月的魯北平原,草長鶯飛,碧野千里。德州大地從市、縣到鄉、村,人們正紛紛投入到創建“噸半糧”的熱潮中。

作為全國首家地市級全域創建“噸半糧”的城市,2022年,德州實現首年開門紅:120萬畝核心區中,61.8萬畝地塊平均畝產超過1500公斤,達到“噸半糧”產能!

何為“噸半糧”?德州市委書記田衛東介紹,“噸半糧”即一年兩季畝產糧食1500公斤,其中小麥畝產650公斤、玉米畝產850公斤以上,2021年由德州在全國率先提出。

從“噸糧”到“噸半糧”,德州作為產糧大市,能在高基數上促進單產不斷提升,難度不可謂不大。近日,記者來到德州,探尋實現“噸半糧”大面積推技術提單產的科技良方。

大提升——

以“六大工程”為核心,統籌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筑牢高產根基

駛入黃淮海平原,一眼望去,遍地嫩綠,冬小麥已返青。走在陵城區的田間,只見一個個黃色標牌后,生長著形狀不同的麥苗。

“這里有24個小麥品種,我們將從中篩選出更優質高產的新品種?!鄙綎|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負責人張懷友說,目前雖已有產量高、適應性廣的“濟麥22”,但自2006年審定以來已有16年,同時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種植條件、多元市場需求等,所以仍需不斷選育新品種。

同樣,在平原縣張華鎮北趙村,150畝品種試驗基地也豎著一個個牌子,村黨支部書記趙懷民告訴記者,目前基地試種著57個小麥、55個玉米品種。

這是全市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的縮影。一年多來,全市加強種業攻關,建立“噸半糧”高產多抗品種(小麥)篩選示范區1200余畝,征集玉米展示品種76個,展示面積700余畝;良種繁育面積30余萬畝,核心區優良品種包衣率達100%。

田衛東表示,“噸半糧”首戰告捷,以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為代表的“六大工程”功不可沒?!傲蠊こ獭敝饕獓@高標準農田、耕地地力、現代種業、增產技術模式集成推廣、現代農機裝備、科技服務網絡實施六大提升工程,統籌推進良種、良田、良法、良技、良機、良戶、良網深度融合。

2021年9月,德州市啟動“噸半糧”生產能力建設:力爭5年時間,實現120萬畝核心區單產1500公斤以上、300萬畝輻射區單產1200公斤以上、600萬畝帶動區單產1100公斤以上。

邁上大面積提單產的新臺階,領航者的謀篇布局至關重要。早在“噸半糧”提出當月,德州市政府就邀請院士、專家科學論證,研究形成了以“六大工程”為核心的“噸半糧”生產能力建設方案。

良田良種產好糧?!皣嵃爰Z”創建過程中,德州市牢牢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,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、耕地地力、現代種業提升工程,筑牢高產根基。

在高標準農田提升工程方面,通過投入真金白銀,目前全市建成集中連片、旱澇保收、穩產高產、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772.7萬畝,其中核心區98萬畝,基本實現“旱能澆、澇能排”。

地力提升非一日之功,德州早已未雨綢繆。齊河縣縣政府黨組成員、農業農村局局長邵朱軍告訴記者,地力提升至少3年才能看到成效,因此在2019年就開始推行秸稈深耕還田,全縣20萬畝“噸半糧”示范區小麥、玉米連續實施秸稈精細化全量深耕還田。通過實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,全市推廣秸稈還田、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措施,核心區深耕技術覆蓋率、配方肥利用率達100%。

“今年,禹城市計劃升級高標準農田建設,在項目設計中融入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技術措施,把地力培肥、土壤改良修復等內容與基礎設施建設融合,探索打造‘高標準農田+’新模式?!庇沓鞘修r業農村局局長陳霞說。

大聯動——

構建部省市縣鄉村“六級聯動”格局,聚合農技力量織牢服務網

在平原縣,來自全國農技中心的蹲點干部梁健常年忙碌在田間地頭。他負責18.2萬畝“噸半糧”核心區的技術指導,推廣高產穩產栽培技術。去年,他建立的高產攻關田小麥畝產最高達831公斤,刷新平原縣小麥單產紀錄。

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王福祥,現掛職擔任德州市委常委、副市長,他牽頭“噸半糧”示范區創建,推動構建部省市縣鄉村“六級聯動”格局,落實黨政領導“指揮田”,全面推廣“六統一”技術,組織開展“節糧減損”行動,將全市小麥機收損失降至2%以下,有效降低了損耗。

這是德州市與部省聯動的碩果?!皣嵃爰Z”創建以來,德州市上接天線,與農業農村部、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簽署合作協議,組建技術指導團隊。農業農村部派出多名業務骨干協助開展“噸半糧”創建,引進優勢項目,開展技術幫扶;省農業農村廳也派出專家指導組,常駐各縣市區實地服務指導。

同時,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,組建“噸半糧”創建專家顧問團隊。針對每一個提升工程,建立起“一個院士專家團隊、一個行政服務團隊”的“1+1”服務對接機制,與院士、省級以上專家簽訂合作協議,長期提供技術支撐。

加大人才科技資源整合力度,下連田間地頭。在市縣鄉三級成立專家指導組、工作督導組和技術服務組,常駐鄉村一線蹲點指導。

在市級,涵蓋小麥、玉米等13個產業,由189名農業技術專家組成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,分包縣市區巡回指導。各縣建立農技推廣區域工作站,實行鄉鎮辦公、服務農村,保證了上下對口、專職專責,解決了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問題。在縣鄉分別組建技術指導組,實現了“萬畝區有技術專家、千畝片有技術骨干、百畝田有技術標兵”。

一年來,部省市縣鄉五級專家技術人員下沉一線指導5000余人次,全市建立農技推廣服務機構200余個,累計開展“一噴三防”面積1750余萬畝,主推技術入戶率95%以上。

大推廣——

推進集成增產技術落地見效,讓糧食種管實現標準化

田野里,麥苗返青。一大早,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段希林就來到田間,查看苗情。去年,他在全市“糧王”大賽中拔得頭籌,種出小麥畝產839.2公斤、玉米畝產1031.2公斤,雙雙刷新德州市糧食單產最高紀錄,獲得“總糧王”稱號。

“接下來,小麥鎮壓是關鍵!以前大家都不懂鎮壓技術,現在從種到管,都有統一的技術標準,要說竅門,可能是我管理得更精細些?!倍蜗A终f。他所說的技術標準,是“六統一”技術,即統一供種、統一深耕、統一播種、統一配方施肥、統一病蟲草害防治、統一管理模式。

德州市農技推廣與種業中心主任鄭光輝介紹,“六統一”技術讓糧食種管實現標準化,其中核心區覆蓋率達100%。

正所謂獨木難成林,單技亦難增產。鄭光輝表示,德州市高度重視科技對增產的作用,尤其是由單項技術應用向多技術綜合集成轉變。全市加快實施增產技術模式集成推廣工程,落實“六統一”技術,集成推廣小麥旋松耕層優化技術、秸稈還田、應用配方精準施肥等8項農業主推技術,強化增產技術支撐。

在集成技術推廣中,重點強化良種良法配套?!皣嵃爰Z”生產能力建設以來,全市每年培引高產、優質、抗逆性好新品種10個以上,加快品種更新換代;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、小麥寬幅精量播種、農機深松整地作業、小麥-玉米周年水肥一體化等節本增效技術。

走進平原縣前曹為農服務中心,只見整齊停放著一輛輛農機裝備。負責人趙中鋒介紹,玉米深松精密播種機和進口小麥條播機,再配上專業人員統一播種,能極大提高播種質量。如今創辦“噸半糧”,政府還會優先給予農機購買支持。

德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豐勇介紹,德州市高度重視農機裝備水平提升,推進農機農藝融合,實現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。以落實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為抓手,每年新購置一批大型拖拉機、深松整地機、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機、玉米精量播種機等先進農機。以承擔“噸半糧”生產任務的農機合作社為重點,每年新建或提升10個農機合作社、10個高標準農機維修中心。目前全市農機合作社398家,農機維修網點231處,建成集生產服務、倉儲、烘干等功能于一體的為民服務中心60余處。

目前,核心區農業機械全部更新換代,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100%,核心區的農機裝備和農機服務與統一深耕、統一播種技術、統一病蟲草害防治配套發展。

大動能——

在種、管、收各環節激發種糧主體積極性,把糧食產能藏在糧農素質提升中

無論是藏糧于地,還是藏糧于技,人是關鍵因素。近兩年來,德州市通過各項支持舉措,打通科技落地“最后一米”,把糧食產能藏在糧農素質中,讓他們成為糧食生產的生力軍。

德州市委副書記苑衍剛表示,通過流轉、托管等使土地經營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集中,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,助推德州實現連年高產創建。這看似是由點到面擴大規模的過程,實質上是轉變生產組織方式的過程。

“流轉方式也是多樣的,農民可以選擇全部流轉,也可以采取托管方式,能全部托管,也能訂單式托管?!痹费軇傉f,目前全市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4424個,社會化服務組織4697家,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3769萬畝次。

適度規?;N植,激發了種糧主體積極性,隨之,以提供環節服務為業的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也應運而生,催生出諸多新型經營主體。

“以前各家各戶打藥,十天半個月才能打完,如今托管給合作社,只需一兩天就打完了?!饼R河縣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本剛說,6萬畝托管服務的土地,在不流轉的情況下也能實現集中連片規?;洜I,打破戶戶邊界。再由合作社統一管理,把小麥“一噴三防”、玉米“一噴多促”“六統一”技術等落在萬畝田間。

袁本剛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對比圖,僅小麥底肥這一項,由合作社托管的成本每畝95元,小農戶自管120元,每畝可節省25元。接著,他又算了一筆總賬:小麥、玉米總種植管理成本,合作社托管比小農戶自管減少217.5元,降低22.3%。他的合作社服務對象80%為小、散農戶。成本降低了,畝產收益也就上去了,生產效率也提高了。

從北向南駛過魯西北平原,遠遠望去,一個個巨型圓柱烘干倉、倉儲箱巍然矗立。

走進臨邑縣德平鎮為農服務中心,負責人魏德東介紹,服務中心能提供測土配方、智能配肥、訂單作業、糧食晾曬烘干倉儲等多種服務,下設土地流轉、農機服務、農技服務三大平臺,集中推行“六統一”技術服務。其中,智能配肥中心輻射面積10萬畝,為2萬畝半托管土地提供統一測土配肥,實現減量增效。

德州市市長朱開國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,如今,在德州大地上,越來越多的種糧主體積極發揮主動性,社會化服務組織也不斷壯大,在種、管、收各環節提供服務。全市在30個“噸半糧”重點鎮規劃建設綜合為農服務中心,解決糧食烘干、晾曬、儲存等難題,全市已建成綜合為農服務中心69處,年托管服務能力800余萬畝次。

記者 楊志華 李麗穎 李浩


?
關于我們 | 網站聲明 |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-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、城鄉統籌發展網 版權所有
主管單位:重慶出版集團  主辦單位: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  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
協辦單位:重慶市發改委、重慶市城鄉統籌辦、重慶市教育委員會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渝B2-20170014 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:網出證(渝)字第002號 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:渝網文(2016)4551-030號
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50120180006 渝ICP備10015940號-1 技術支持:城鄉統籌發展網
美女免费看黄网站18禁
<pre id="guqxy"><pre id="guqxy"><pre id="guqxy"></pre></pre></pre><noframes id="guqxy"><ruby id="guqxy"></ruby>
<button id="guqxy"></button>
<wbr id="guqxy"><wbr id="guqxy"><wbr id="guqxy"></wbr></wbr></wbr>
<button id="guqxy"><sup id="guqxy"><sup id="guqxy"></sup></sup></button>
<pre id="guqxy"></pre>
<pre id="guqxy"><wbr id="guqxy"></wbr></pre>
<noframes id="guqxy"><dd id="guqxy"></dd>
<ruby id="guqxy"></ruby><button id="guqxy"><button id="guqxy"></button></button>
<wbr id="guqxy"></w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