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小小講解員。饒思銳 攝
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《看不見的城市》中說:“看不見的風景決定著可視的風景”,紅巖精神之于重慶就是如此。
走進沙坪壩花弄里小區,隨處可見美麗的花朵,而比花朵更亮眼的,是紅巖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。義診、義剪、按摩、磨刀……該小區每5人中,就有1名是紅巖志愿者,居民感受到了“沒有物管、勝似物管”的貼心。
以紅巖之名,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,是花弄里小區有序自治的關鍵。在這里,紅巖精神延伸到了每一個樓棟、每一家住戶;在這里,人們以精神為依托,守望相助,“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”的期待成為了現實。
可視的風景,遠不止于此。沙坪壩壯志路社區,紅巖黨群服務中心里其樂融融——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學習非遺手工制作;附近的居民,經常到紅巖黨群服務中心來,或休閑讀書、或體驗非遺、或處理事項。在這里,紅巖精神走出了書本、走進了生活、走入了人心。
紅巖精神,是重慶幾代人共同的記憶;紅巖精神,是重慶市民的心靈紐帶。重慶市委“一號工程”提出要打造“人文之城”,而“人文之城”的塑造,離不開紅巖精神的滋養,更離不開對紅巖精神的踐行。
如今,紅巖精神正在變得更加可及可觸。紅巖魂陳列館里,時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:一邊是來自各小學的研學隊伍,他們在展館里四處探尋,求知若渴;一邊是白發蒼蒼的老人,專程從各地來重慶,看一眼紅巖烈士。這正是紅色基因賡續傳承的縮影。
如今,紅巖精神正在浸潤年輕一代。曾有人發出這樣的擔憂:年輕一代“承平日久”,會不會就淡忘了紅色記憶?事實證明,這種擔憂并不成立。充滿著高科技的舞臺劇《重慶·1949》備受年輕觀眾歡迎,該劇負責人說,“我們做過統計,‘00后’‘90后’占了觀演群體的一半以上”;今年春節假期,近22萬游客參觀了紅巖文化景區。即使沒有親歷,但年輕一代仍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中茁壯成長。
紅巖志愿者、紅巖小學、紅巖警務室、紅巖服務站……在重慶,與紅巖精神相關的“可視風景”,處處可感、人人可及。紅巖精神,正在成為這座城市鮮明的紅色標識,正在變成一種可知可感的行動,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。讓紅巖精神成為城市精神核心,城市就會更有溫度、更加文明進步,市民就會有更多切切實實的獲得感。
(作者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生)